摩杰登录
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1.0—4.0的改革举措成果有哪些?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这项改革涉及部门多、环节多、事项多、时间长(三多一长),各部门法律法规自成体系,数量庞杂,项目规划建设管理中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互交织,改革推进难度很大。2018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等近20个市级管理部门、16个区和相关管委会,始终坚持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坚持理念、制度和机制创新,持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随着四轮改革的迭代更新,成效逐渐显现。在2019年、2020年住建部组织的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在2019年、2020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上海始终位列全国标杆城市。同时,上海代表国家全力以赴参与国际竞争,从世行全球2018报告的45分、排名约180位(190个经济体),提升到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67分,排名102位,再到2020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77分,排名35位,本市建筑许可指标排名和得分实现了两次大幅飞跃,为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数字化联合审图、工程招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基于风险的差别化质量监管模式”等“上海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改革样板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本市一般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已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以腾讯超算中心、金山乐高乐园等为代表的21600多个各类建设项目充分享受到了改革政策红利。
改革推进过程中,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牢固秉持“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提质量”的总体原则,以优化流程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手段、以企业满意为评判标准,推出了一批有力举措,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
一是理念先行,做实“一个中心”。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济体“整体政府”理念,确立了“五个一”的改革总体努力目标(即“只登一扇门、只对一扇窗、只递一套表、只录一系统、只见一部门”)。其中,最核心的是“一个中心”和“一个系统”的探索实践。对标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前沿经济体做法,2019年市区两级探索建立了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各职能部门派员入驻,实现一站式的咨询、受理和发证,运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0年4月正式发布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创新,为此,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全部翻牌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范围覆盖到各类建设项目,在不改变各部门现行审批职能前提下,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探索实行联合会审、联合监督检查和综合竣工验收等一站式服务模式,力图进一步发挥审批监管资源整合的体制优势。目前,各区级中心已纳入近90个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涵盖社会投资、国有投资和政府投资等各类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审批资源的高度集成,初步实现了企业办事从找“多个部门”到找“一个中心”的转变。
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一个系统”。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始终坚持以建设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突破口,实现一网通办,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不断整合、重构跨部门和跨系统的协同办事流程,努力打通从政策制定到执行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审批管理系统已初步完成工程建设领域各类审批、中介服务和市政公用服务事项的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的各类主线和部分辅线事项的申请、受理、审批、发证等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在线办理,事项申请受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竣工验收合格通知书等审批文件均采用了电子证照,实现了从“企业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系统已涵盖市、区两级管理部门426家,各类项目参建企业33891家,移动端日均使用量达到4千余次,PC端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近千人,总用户数超6万。
三是分类审批,再造审批流程。改变原有“一刀切”的审批模式,将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划分为“工业项目”“小型项目”和“其他社会投资项目”,积极推进基于项目类型、规模、技术难度、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分类审批和分类监管模式,并针对社会投资产业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两阶段一站式并联审批模式,进一步整合审批事项,简化办理流程和时限。在巩固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资金来源、土地获得方式、工程类别等因素,将项目类型划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将基本流程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四个审批阶段,并分阶段确定牵头部门,按照不同的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和审批方式,实现精细化、差别化管理。
四是多措并举,精简审批事项。通过“减、并、放、转、调”等手段,持续推动权力“瘦身”和“塑形”,通过各审批部门的数据交换,梳理现有不合理不必要的事项,累计取消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4个,减少各类审批前置条件11个,通过“多图联审、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举措,将26项审批事项合并为3项;调整优化24个事项的审批时序,提高办理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鼓励有条件的审批事项实行同级化办理;推进转变管理方式,对于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且风险可控的审批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针对企业反映较突出的各类评估评审、检验检测和测量测绘等中介服务事项存在的环节多、耗时长、费用不透明、垄断性强等顽症,会同市相关部门加大精简规范力度。
本次5.0改革又有哪些创新突破?
本市5.0改革方案较之以往,涉及范围、领域和部门更加广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提升。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直接有关的改革举措共19项,约占事项总数的10%,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更加关注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改革范围由从项目审批延伸拓展到工程建设全领域,着力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比如建立完善建筑师负责制,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民用建筑项目中试点推广建筑师负责制,探索适应建筑师负责制的审批程序、监管模式和项目管理体系。如下放部分建设工程企业二级专业承包资质审批权限,由区级部门承接。再比如,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明确建立公开竞争的招投标环境,探索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清除招标领域的隐性门槛和壁垒,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等。
二是更加注重回应企业关切。5.0方案中,针对社会投资项目中的评估评审和测量测绘等中介服务事项,明确进一步深化区域评估,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推行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试行分阶段整合测绘测量事项,全面深化“多测合一”和“测算合一”改革。这也是在4年审改推进过程中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改革的针对性。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举措的优化完善。5.0方案充分体现精细化管理理念。如开展联合验收“一口受理”,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方式,不再单独办理竣工验收备案,试行对已满足使用功能的单位工程开展单独竣工验收,推行水电气等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行政审批在线并联办理等。今年,市政府公布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中,也将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列入一件事清单,实施重点推进。关于审批中心的职能定位,5.0方案明确要完善中心一站式服务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心建设能级,由中心作为面对市场主体的唯一渠道,建立前台一窗收发,后台联合会审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路径,全面实现“只登一扇门,只对一扇窗,只见一部门”。
对于接下来开展具体工作有些什么设想?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作为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牵头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区、管委会一起,只争朝夕、同心协力,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发展环境,全力推动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产值在2022年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创新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5.0改革。积极发挥市工程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平台作用,围绕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抓紧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努力高标准完成国家“规定动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本市特色“自选动作”,形成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5.0版改革实施方案,系统有序整体地推进改革工作。
二是以“一个中心”为依托,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市区审批审查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能级,进一步夯实中心职能,明确由审批审查中心牵头协调、推进所辖区域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在一个系统的保障下,推行“在线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系统发证”的管理模式,实现各审批阶段“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发证、限时完成”的服务机制。依照《条例》规定,由审批中心总牵头发起并联审批、联合检查、综合验收等事项,各职能部门的人员依各自职能统一实施,加强协同联动,由审批审查中心统一与企业发生互动,从而建成“一套班子”。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聚焦企业办事全流程便利化,通过审批审查中心深化项目协调联动,打通从政策制定到执行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以“一个系统”为核心,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核心,加快与各行业部门专业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在实现审批服务事项全面接入的基础上,提升优化既有模块和新增模块的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和项目办理进展督办的管理机制,加快推动数字化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的转变。
四是以企业感受为着力点,提高改革举措实效性。一方面,在确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线上线下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培训,扩大宣传知晓面,确保市场主体和窗口服务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改革政策的核心内容,及时回应企业办事中的诉求;另一方面,加强对已出台政策措施的督查指导和调研评估,不断完善外部监督考核机制,通过第三方测评、问卷调查、专题座谈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各方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各管理部门主动关注市场需求,形成改革合力。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将以市场主体的体验和关切为出发点,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推动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